对于圣玛格莉特医院附属学院而言,法医学专业——有时也称医事法律学专业——能够拥有优秀的讲师是件十分幸运的事情,因为在某些学校,教这门课的通常都是在其他学科混不下去的教师。在我们这里,情况则大不一样:担任讲师的约翰·宋戴克先生,不但学识渊博、热心助人,而且还是位称职的教师:讲起课来神采飞扬,令人情趣盎然;教材内容也丰富多彩,许多曾见诸于报端的著名案例,他好像都非常了解;一切带有法医学意义的知识——不管是化学、物理还是生物学领域,甚至是历史——哪怕只是最细微的联系,都会被他纳入研究的范畴;至于他那些稀奇古怪的亲身经历,则更是数不胜数。当像这样将所有的精力都投注到乏味的死亡议题上时,他最拿手的一种讲课方式就是,分析和评论近代报载的某些案例(当然了,他的讲述总是兼顾合法性与著作权的)——也正因为如此,我才会一头栽进一连串的惊世骇俗的事件中去,而我的生活也跟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刚刚结束的一堂课,讨论的是有关生存者财产权的问题,相当无趣。大部分学生都已离开了教室,那些留下来的则聚到讲台前,围着那位倚在桌边、手上夹着粉笔在黑板上写下授课重点的宋戴克博士,聚精会神地听他以闲聊的方式随性发表的评论。
“有关生存者财产权的问题,”他就一个学生提出的问题作着解释,“一般出现在当事人的尸体被发现,或者能够判定其死亡时间的——大概得出死亡时间的案子里。可是如果当事人的尸体没有被发现,则必须依赖旁证加以认定其死亡事实时,问题就出现了。”
“当然了,这个时候的关键点就落在如何确定当事人是在什么时候咽气的。而要弄清楚这一问题,很多时候就要靠一些十分细琐且暧昧不明的情况来加以佐证。比如像今天报纸上刊登的一则新闻就刚好能够说明这一问题:一位绅士神秘失踪了。在此之前,最后一个看到他还活着的人,是他曾拜访过的一位亲戚家的女仆。好了,假如这位绅士到此就不再露面了——不管是活着还是已经死亡——那么,除了要弄清楚他存活的最后时刻外,还要注意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当他去拜访那位亲戚的时候,身上是否佩戴了珠宝首饰?”
他停了下来,盯在手中的粉笔,好像在思索着什么问题。突然,仿佛又感知到了我们热切的好奇似的,继续说道:
“可以说,这起案件十分微妙,甚至是异常复杂的。倘若一定要诉诸法律的话,恐怕会非常难办。这位失踪的绅士——约翰·博林汉先生,在考古界可是一位著名人物。前不久从埃及回到国内,并带回了一批异常珍贵的文物,还将一部分——其中包括一具非常贵重的木乃伊和一整套的陪葬品——捐给了大英博物馆,目前尚在展出。办理完捐赠手续后,他好像就要到巴黎谈生意。不过在他前往巴黎的时候,这批陪葬品还未曾运抵国门,而那具木乃伊则由大英博物馆的诺巴瑞博士在10月14日那天,亲自送到了博林汉先生的家,而且在捐赠者和他的代理律师的面前进行了仔细的检查。这名律师已经获得授权,当这批古墓陪葬品抵达后,他要将它们转交给大英博物馆;这样任务就算完成了。
“据说他将在11月23日从巴黎回来,然后直接赶到住在查令十字路的亲戚家,一位单身住在艾尔森的赫伯特先生。他正好在五点二十分到达那里,但此时赫伯特先生还在路上,而且他要在五点四十五分才会到达。因此他便向仆人介绍自己,并且说自己想在书房等人,顺便写几封信。于是女仆便将他带进书房,还为他准备好了纸笔,然后就离开了。
“五点四十五分,赫伯特先生回来了。他用弹簧锁钥匙把大门开,还没来得及女仆向他通报,他就直径走进了书房,并且顺手把门关上了。
“六点整,晚餐铃响了,赫伯特先生独自一人走进餐厅。当他看到餐桌上摆着两人的餐具时,女仆解释道:
‘我还以为博林汉先生会留下和你共进晚餐呢,先生。’
‘博林汉先生!’赫伯特先生惊愕的大叫,‘他来过吗?我怎么不知道他来了,你为什么没向我通报?’
‘但是我以为他同你一起在书房里呀,先生。’女仆委屈地说。
“然后,他们便找遍了整个书房,却没发现半个人。难道博林汉先生就这样消失了?更加奇怪的是,这名女仆十分确定地说博林汉先生没有走出大门,因为她和厨子都不认识这位约翰·博林汉先生,而且当时她一直在厨房里——从那儿可以看清前门的情况,或在隔着走廊、书房对面的餐室里。书房里有一道漂亮的落地窗,外面是块小草坪,旁边有一道通往小巷的边门,博林汉先生没准就是从这条偏僻的小路离开的。不管怎样,结论就是:他不在屋里,也没有人看见他离开。
“赫伯特先生没怎么好好吃晚餐就匆匆回城了,往博林汉的诉状律师兼股票经纪人杰里柯先生的办公室打了个电话,告知他事情的经过。杰里柯先生显然不知道自己的客户已从巴黎回来了。随后两人乘火车赶往伍德佛——葛德菲尔尔·博林汉,也就是这位失踪的绅士的弟弟住在那里。他的仆人说他出去了,他的女儿倒是在书房里,于是两人来到后花园边上一处被灌木丛包围的小屋。他们运气不错,在那儿不仅找到了博林汉小姐,她的父亲也刚好从后门进来。
“父女俩听完赫伯特的讲述,惊愕不已,并向他保证他们已经很长一段时间没有约翰·博林汉的消息了。
“随后他们一起离开书房,准备回到正屋去。就在这时候,杰里柯发现离书房门口不远的草坪上有什么东西在发亮,就指给葛德菲尔看。当葛德菲尔把东西拾起来的时候,大家一眼就认出那是约翰·博林汉常戴的一只配有表链的圣甲虫饰品。绝对错不了,因为上面镶着的青金石雕刻而成的埃及第十八王朝的宝物实在特别,非常精致,而且还刻有法老王阿孟霍特普三世(AmenhotepIII)的椭圆形徽章。此外,金线做的表链上还串着一个金环,有点裂了。
刚刚结束的一堂课,讨论的是有关生存者财产权的问题,相当无趣。大部分学生都已离开了教室,那些留下来的则聚到讲台前,围着那位倚在桌边、手上夹着粉笔在黑板上写下授课重点的宋戴克博士,聚精会神地听他以闲聊的方式随性发表的评论。
“有关生存者财产权的问题,”他就一个学生提出的问题作着解释,“一般出现在当事人的尸体被发现,或者能够判定其死亡时间的——大概得出死亡时间的案子里。可是如果当事人的尸体没有被发现,则必须依赖旁证加以认定其死亡事实时,问题就出现了。”
“当然了,这个时候的关键点就落在如何确定当事人是在什么时候咽气的。而要弄清楚这一问题,很多时候就要靠一些十分细琐且暧昧不明的情况来加以佐证。比如像今天报纸上刊登的一则新闻就刚好能够说明这一问题:一位绅士神秘失踪了。在此之前,最后一个看到他还活着的人,是他曾拜访过的一位亲戚家的女仆。好了,假如这位绅士到此就不再露面了——不管是活着还是已经死亡——那么,除了要弄清楚他存活的最后时刻外,还要注意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当他去拜访那位亲戚的时候,身上是否佩戴了珠宝首饰?”
他停了下来,盯在手中的粉笔,好像在思索着什么问题。突然,仿佛又感知到了我们热切的好奇似的,继续说道:
“可以说,这起案件十分微妙,甚至是异常复杂的。倘若一定要诉诸法律的话,恐怕会非常难办。这位失踪的绅士——约翰·博林汉先生,在考古界可是一位著名人物。前不久从埃及回到国内,并带回了一批异常珍贵的文物,还将一部分——其中包括一具非常贵重的木乃伊和一整套的陪葬品——捐给了大英博物馆,目前尚在展出。办理完捐赠手续后,他好像就要到巴黎谈生意。不过在他前往巴黎的时候,这批陪葬品还未曾运抵国门,而那具木乃伊则由大英博物馆的诺巴瑞博士在10月14日那天,亲自送到了博林汉先生的家,而且在捐赠者和他的代理律师的面前进行了仔细的检查。这名律师已经获得授权,当这批古墓陪葬品抵达后,他要将它们转交给大英博物馆;这样任务就算完成了。
“据说他将在11月23日从巴黎回来,然后直接赶到住在查令十字路的亲戚家,一位单身住在艾尔森的赫伯特先生。他正好在五点二十分到达那里,但此时赫伯特先生还在路上,而且他要在五点四十五分才会到达。因此他便向仆人介绍自己,并且说自己想在书房等人,顺便写几封信。于是女仆便将他带进书房,还为他准备好了纸笔,然后就离开了。
“五点四十五分,赫伯特先生回来了。他用弹簧锁钥匙把大门开,还没来得及女仆向他通报,他就直径走进了书房,并且顺手把门关上了。
“六点整,晚餐铃响了,赫伯特先生独自一人走进餐厅。当他看到餐桌上摆着两人的餐具时,女仆解释道:
‘我还以为博林汉先生会留下和你共进晚餐呢,先生。’
‘博林汉先生!’赫伯特先生惊愕的大叫,‘他来过吗?我怎么不知道他来了,你为什么没向我通报?’
‘但是我以为他同你一起在书房里呀,先生。’女仆委屈地说。
“然后,他们便找遍了整个书房,却没发现半个人。难道博林汉先生就这样消失了?更加奇怪的是,这名女仆十分确定地说博林汉先生没有走出大门,因为她和厨子都不认识这位约翰·博林汉先生,而且当时她一直在厨房里——从那儿可以看清前门的情况,或在隔着走廊、书房对面的餐室里。书房里有一道漂亮的落地窗,外面是块小草坪,旁边有一道通往小巷的边门,博林汉先生没准就是从这条偏僻的小路离开的。不管怎样,结论就是:他不在屋里,也没有人看见他离开。
“赫伯特先生没怎么好好吃晚餐就匆匆回城了,往博林汉的诉状律师兼股票经纪人杰里柯先生的办公室打了个电话,告知他事情的经过。杰里柯先生显然不知道自己的客户已从巴黎回来了。随后两人乘火车赶往伍德佛——葛德菲尔尔·博林汉,也就是这位失踪的绅士的弟弟住在那里。他的仆人说他出去了,他的女儿倒是在书房里,于是两人来到后花园边上一处被灌木丛包围的小屋。他们运气不错,在那儿不仅找到了博林汉小姐,她的父亲也刚好从后门进来。
“父女俩听完赫伯特的讲述,惊愕不已,并向他保证他们已经很长一段时间没有约翰·博林汉的消息了。
“随后他们一起离开书房,准备回到正屋去。就在这时候,杰里柯发现离书房门口不远的草坪上有什么东西在发亮,就指给葛德菲尔看。当葛德菲尔把东西拾起来的时候,大家一眼就认出那是约翰·博林汉常戴的一只配有表链的圣甲虫饰品。绝对错不了,因为上面镶着的青金石雕刻而成的埃及第十八王朝的宝物实在特别,非常精致,而且还刻有法老王阿孟霍特普三世(AmenhotepIII)的椭圆形徽章。此外,金线做的表链上还串着一个金环,有点裂了。
背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