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家隔壁,桑野商铺店里头。
两人算是白跑了一趟,姑娘外出办事未归,只留东家一人看店。桑野善作身材伟岸,总是一张殷勤的笑脸。见故友之子来访,他表示了一通哀悼后,承诺道:“令尊虽故,桑野还是从前那个桑野。同顺泰仍旧是我们的兄弟公司,永远不会变!”
“感谢善作叔不弃。”乔世修向对方深深一鞠躬,“初闻家父辞世时,世修真是慌了。家父生前是寡言少语的性子,即便是与家父朝夕相处的身边人,也对店里诸事不明就里,别说是常年在外求学的侄儿。好在有善作叔左右打点,总算是过了这道坎儿。”
“生意上的事儿,你们家那掌勺杜叔好像比两个掌柜还了解。”
“杜老爷子也是怪脾气,坚持要过了家父的头七才肯出山。”乔世修苦笑。
在这桑野店铺,海产批发的买卖通常集中在早上。过了中午,便要开始忙着在后仓收货。
陶展文去年夏天也来这儿参观过,掌柜矢部一眼便认出了他,难免又是一阵寒暄:“哎,你准备回国?回国有什么好的,留在这儿做买卖才自在。世修正好也缺个帮手……”
不待陶展文回答,桑野东家笑骂道:“你少瞎出主意。人各有志,陶小弟他是学法律的,回国捞个小官儿当当,怎么不比做生意自在?”
陶展文打了个哈哈,视线转到柜台内。有个男人从刚才起就默默地在柜台里头抄抄写写,看面孔有些生。桑野东家注意到陶展文的视线,忙道:“哎哟,忘了给介绍了。这位是店里负责文书工作的郭师傅,郭文升。去年秋天才来帮忙的。”
桑野商店除国内批发外,还兼营海外供货。去年刚成为一家上海企业的供货商,便雇用了郭文升,负责中文商务信函的撰写。
对方是长辈,陶展文主动走到桌边,问候道:“郭师傅您好,请多指教。”
郭师傅未起身,仅忸怩地以目回礼。这男人约莫三十五六岁的年纪,虽一直坐着,但瞧他那稚气的面庞与消瘦的身板,显然患有些许发育残疾。男人怕生,手里的活儿不停歇,以掩盖羞赧。
被晾在一旁的陶展文继续搭话道:“师傅真是写得一手好字。”
“谬赞,哪有。”短短四个字,仿佛便抽干了男人浑身的气力。
陶展文无奈,只得转而打量跟前的桌面。办公桌一角立着一个相框。照片中是一对盛装的中国夫妇,妇人的腿上还坐着个幼童。照片已褪色,估摸着年代挺久远。丈夫大腹便便,身着一件宽松的长衫。他的妻子则身着胸前绣有龙凤的旗袍,这角度看去,龙的尾巴仿佛搭在幼儿脑袋上一般。陶展文端详了一阵儿,问道:“照片中人,是令尊与令堂吗?”
“嗯。”男人仍旧不敢抬头。
“这幼童,是郭师傅吗?”
男人干脆连口也不开了,默默地点点头。
陶展文的视线移到照片右下角,上头写着“光绪辛丑三月于宣义”。左下角则另有两行不易察觉的小字:豺狼起波,肠断乡河。
郭师傅不愿交流,陶展文也不自讨没趣,回到了柜台外。桑野东家正与友人谈生意:“你待会儿先派人来搬三十箱鲍鱼回去,三十五袋虾干我明天给你备齐。”
心上人不在,乔世修显得有些意兴索然,草草结束商谈,便匆匆告辞了。
离开店铺的两人横穿荣町铁路线,直抵热闹的元町大街。两人随着人潮,向东漫步。陶展文闲聊道:“我记得世修兄的祖籍,是福建还是宣义?”
“嗯,宣义。”
“宣义吗?我儿时同父亲去过一次。相当内陆呀,我还记得你当时曾说过,日本华侨中,祖籍宣义的是稀罕货。”
“岂止是稀罕,只此一家!严格来说,有两家,如果把杜老爷子也算上的话。”
“现今有三家了。桑野家的那文书郭文升,多半也是宣义出身。”
“咦,你哪儿听说的?我听说桑野家的员工,全是福建祖籍呀!”
“照片上,就是他桌上的那张和父母照片上,写着‘于宣义’。”
乔世修沉默了。于他而言,这个故乡既熟悉又陌生。毕竟,他还从未踏上过那片土地。再者,传闻中,三十年前的摆渡杀人案,舞台就在宣义。即便是空穴来风的谣言,“宣义”这个地名,对心思敏感的乔世修而言,仍是心头上一颗硌人的疙瘩。
一路无话。两人打算绕繁华区一周,经由三丁目重返“内海岸”。“内海岸”是贯穿于海岸大道与荣町铁道之间,一条半宽不窄的街道。当地的海产出口批发商多扎堆于此。因其独特的风俗氛围,亦被唤作“海岸村”。
村中有海产商铺七十余家,内部竞争激烈。然而一旦涉及共同利益,便会拧作一股麻绳一致对外。九一八事变时,各地掀起日货倾销浪潮,“海岸村”的昔日竞争对手们建立起共同战线,熬过了最艰难的时期。
“海岸村”的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独特的海浪气息,其源头为曝晒在家家户户楼顶的海产干货。只要有阳光,这气息便永久不会消散。
身处繁华的元町商店街,古典的银行、奢华的商社、庄重的船厂、文艺的报社等一干现代都市建筑,亦无法阻止这一气息的弥漫。穿过繁华地段,南拐至荣町铁路,便常有人好奇:“怎么一股港口的气味。”这或许是由于从此处可隐约望到远处的桅杆。但在感受到港口气息前,难免要先接受“海岸村气息”的洗礼。
人们总会对海滩、港湾之类的场所抱有些无聊的幻想,以至于忽视了“海岸村的气息”,甚至误以为其为港口气息的前奏。两者都是类似海潮的气味,但绝不能混为一谈。前者,严格来说是海水与钢筋水泥混合的产物。而后者——拾贝少女那纤足摩挲的沙滩,渔船成群的海滨,黑潮涌动之南海,波涛滚滚之北海……纯天然的海岸气息,蕴藏在一粒粒干货体内,交融着阳光气息,笼罩在村庄周边。
乔世修自幼便生活在此氛围中,自然不以为意。但初来乍到的陶展文便有些小感慨了:“这便是生活了!”
乔世修驻足,苦着脸道:“我又听不懂你的话了。”
收网、曝晒、装箱、搬运、上架——经历了千万道工序的海产,仿佛便是海边住民日常生活的缩影。
“听不懂?难懂的还在后头呢!流行音乐不是常这样唱吗?‘岸边的火焰’呀,‘烟雾缭绕的烟斗’呀……将这些歌词对折为锐角。这附近给我的感觉嘛,就像是匍匐在这条锐角线上一般。说白了,还是那句话——这便是生活了。”
乔世修被友人这故弄玄虚的修辞唬得一愣一愣,苦笑不已。但这份笑容,在两人行至四丁目与三丁目的交叉口时,突然消失了。
陶展文顺着友人的视线望去。前方不远处,乔世修的妹妹纯,正与一个陌生男人并肩而行。
“咦?那不是纯小妹吗?”
乔世修亦驻足,眼神复杂地望着男女的背影,语带惆怅道:“那个男人……就是我大哥。”
男女沉浸在自己的二人世界中,举止甚是亲密。
仅仅半个钟头的交流,不足以让陶展文对这位“大哥”有多么深刻的了解。对方难得开口,也是晦涩难懂的乡村方言。然而前方男子优雅的步伐,哪里与“乡村”二字搭边?即便是把他扔在巴黎香榭丽舍大道,也不会有半分不协调的感觉。
“走吧。”见友人失魂落魄的样儿,陶展文轻推了友人一把。
“啊……哦。”乔世修这才回过神儿,迈出的步子如灌了铅一般沉重。
眼见前方男女便要消失在海岸大道拐角,陶展文开口道:“你这大哥,有问题。”
“你终于相信啦!”乔世修苦笑。两人对视,深觉事态愈发复杂。
“你在第一封信里,强调了数次自己‘心有不安’吧?”
“嗯,亏你还记得。”
“你说这内心的悸动,会不会是父亲离世的前兆?”
“不可能。”乔世修断言,“我能说,我现在心还是跳得厉害吗?”
离公司愈近,乔世修的脚步愈缓。或许是因为打心底不愿回到那烦恼之地。
内海岸五丁目正中央,便有岔道通向海岸大道。出了路口,桑野商店便立地于拐角处,其名下三栋仓库紧随其后,再来,便是同顺泰大楼了。道路东面,旧仓库的红砖墙延绵至视野尽头。
两人路经同顺泰仓库门前,一年轻人懒洋洋地从库门走出,瞧见两人,招呼道:“你俩上哪儿逍遥去了?”
乔世修心里憋着事,可没心思去应付这些调侃。倒是陶展文,认出来者,便兴奋地迎了上去:“哎呀,老朱!别来无恙呀,在忙活?”
“老朱”全名朱汉生。去年暑假,陶展文曾与其通宵畅饮了好几晚。
“啊,刚忙完。”说完,老朱一把扯下搭在肩头的毛巾,使劲儿往身上拍打,顿时草屑飞扬。
“头上,头上。”陶展文提醒道。老朱的脑袋上还沾着两三根草屑呢。
“不理,反正待会儿得冲澡。”少东家在场,老朱不敢太放肆,低声邀请陶展文道,“今晚老规矩?”
“得嘞,老规矩!”陶展文答应得干脆。
三人一齐走进同顺泰大楼,上二楼去了。
两人算是白跑了一趟,姑娘外出办事未归,只留东家一人看店。桑野善作身材伟岸,总是一张殷勤的笑脸。见故友之子来访,他表示了一通哀悼后,承诺道:“令尊虽故,桑野还是从前那个桑野。同顺泰仍旧是我们的兄弟公司,永远不会变!”
“感谢善作叔不弃。”乔世修向对方深深一鞠躬,“初闻家父辞世时,世修真是慌了。家父生前是寡言少语的性子,即便是与家父朝夕相处的身边人,也对店里诸事不明就里,别说是常年在外求学的侄儿。好在有善作叔左右打点,总算是过了这道坎儿。”
“生意上的事儿,你们家那掌勺杜叔好像比两个掌柜还了解。”
“杜老爷子也是怪脾气,坚持要过了家父的头七才肯出山。”乔世修苦笑。
在这桑野店铺,海产批发的买卖通常集中在早上。过了中午,便要开始忙着在后仓收货。
陶展文去年夏天也来这儿参观过,掌柜矢部一眼便认出了他,难免又是一阵寒暄:“哎,你准备回国?回国有什么好的,留在这儿做买卖才自在。世修正好也缺个帮手……”
不待陶展文回答,桑野东家笑骂道:“你少瞎出主意。人各有志,陶小弟他是学法律的,回国捞个小官儿当当,怎么不比做生意自在?”
陶展文打了个哈哈,视线转到柜台内。有个男人从刚才起就默默地在柜台里头抄抄写写,看面孔有些生。桑野东家注意到陶展文的视线,忙道:“哎哟,忘了给介绍了。这位是店里负责文书工作的郭师傅,郭文升。去年秋天才来帮忙的。”
桑野商店除国内批发外,还兼营海外供货。去年刚成为一家上海企业的供货商,便雇用了郭文升,负责中文商务信函的撰写。
对方是长辈,陶展文主动走到桌边,问候道:“郭师傅您好,请多指教。”
郭师傅未起身,仅忸怩地以目回礼。这男人约莫三十五六岁的年纪,虽一直坐着,但瞧他那稚气的面庞与消瘦的身板,显然患有些许发育残疾。男人怕生,手里的活儿不停歇,以掩盖羞赧。
被晾在一旁的陶展文继续搭话道:“师傅真是写得一手好字。”
“谬赞,哪有。”短短四个字,仿佛便抽干了男人浑身的气力。
陶展文无奈,只得转而打量跟前的桌面。办公桌一角立着一个相框。照片中是一对盛装的中国夫妇,妇人的腿上还坐着个幼童。照片已褪色,估摸着年代挺久远。丈夫大腹便便,身着一件宽松的长衫。他的妻子则身着胸前绣有龙凤的旗袍,这角度看去,龙的尾巴仿佛搭在幼儿脑袋上一般。陶展文端详了一阵儿,问道:“照片中人,是令尊与令堂吗?”
“嗯。”男人仍旧不敢抬头。
“这幼童,是郭师傅吗?”
男人干脆连口也不开了,默默地点点头。
陶展文的视线移到照片右下角,上头写着“光绪辛丑三月于宣义”。左下角则另有两行不易察觉的小字:豺狼起波,肠断乡河。
郭师傅不愿交流,陶展文也不自讨没趣,回到了柜台外。桑野东家正与友人谈生意:“你待会儿先派人来搬三十箱鲍鱼回去,三十五袋虾干我明天给你备齐。”
心上人不在,乔世修显得有些意兴索然,草草结束商谈,便匆匆告辞了。
离开店铺的两人横穿荣町铁路线,直抵热闹的元町大街。两人随着人潮,向东漫步。陶展文闲聊道:“我记得世修兄的祖籍,是福建还是宣义?”
“嗯,宣义。”
“宣义吗?我儿时同父亲去过一次。相当内陆呀,我还记得你当时曾说过,日本华侨中,祖籍宣义的是稀罕货。”
“岂止是稀罕,只此一家!严格来说,有两家,如果把杜老爷子也算上的话。”
“现今有三家了。桑野家的那文书郭文升,多半也是宣义出身。”
“咦,你哪儿听说的?我听说桑野家的员工,全是福建祖籍呀!”
“照片上,就是他桌上的那张和父母照片上,写着‘于宣义’。”
乔世修沉默了。于他而言,这个故乡既熟悉又陌生。毕竟,他还从未踏上过那片土地。再者,传闻中,三十年前的摆渡杀人案,舞台就在宣义。即便是空穴来风的谣言,“宣义”这个地名,对心思敏感的乔世修而言,仍是心头上一颗硌人的疙瘩。
一路无话。两人打算绕繁华区一周,经由三丁目重返“内海岸”。“内海岸”是贯穿于海岸大道与荣町铁道之间,一条半宽不窄的街道。当地的海产出口批发商多扎堆于此。因其独特的风俗氛围,亦被唤作“海岸村”。
村中有海产商铺七十余家,内部竞争激烈。然而一旦涉及共同利益,便会拧作一股麻绳一致对外。九一八事变时,各地掀起日货倾销浪潮,“海岸村”的昔日竞争对手们建立起共同战线,熬过了最艰难的时期。
“海岸村”的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独特的海浪气息,其源头为曝晒在家家户户楼顶的海产干货。只要有阳光,这气息便永久不会消散。
身处繁华的元町商店街,古典的银行、奢华的商社、庄重的船厂、文艺的报社等一干现代都市建筑,亦无法阻止这一气息的弥漫。穿过繁华地段,南拐至荣町铁路,便常有人好奇:“怎么一股港口的气味。”这或许是由于从此处可隐约望到远处的桅杆。但在感受到港口气息前,难免要先接受“海岸村气息”的洗礼。
人们总会对海滩、港湾之类的场所抱有些无聊的幻想,以至于忽视了“海岸村的气息”,甚至误以为其为港口气息的前奏。两者都是类似海潮的气味,但绝不能混为一谈。前者,严格来说是海水与钢筋水泥混合的产物。而后者——拾贝少女那纤足摩挲的沙滩,渔船成群的海滨,黑潮涌动之南海,波涛滚滚之北海……纯天然的海岸气息,蕴藏在一粒粒干货体内,交融着阳光气息,笼罩在村庄周边。
乔世修自幼便生活在此氛围中,自然不以为意。但初来乍到的陶展文便有些小感慨了:“这便是生活了!”
乔世修驻足,苦着脸道:“我又听不懂你的话了。”
收网、曝晒、装箱、搬运、上架——经历了千万道工序的海产,仿佛便是海边住民日常生活的缩影。
“听不懂?难懂的还在后头呢!流行音乐不是常这样唱吗?‘岸边的火焰’呀,‘烟雾缭绕的烟斗’呀……将这些歌词对折为锐角。这附近给我的感觉嘛,就像是匍匐在这条锐角线上一般。说白了,还是那句话——这便是生活了。”
乔世修被友人这故弄玄虚的修辞唬得一愣一愣,苦笑不已。但这份笑容,在两人行至四丁目与三丁目的交叉口时,突然消失了。
陶展文顺着友人的视线望去。前方不远处,乔世修的妹妹纯,正与一个陌生男人并肩而行。
“咦?那不是纯小妹吗?”
乔世修亦驻足,眼神复杂地望着男女的背影,语带惆怅道:“那个男人……就是我大哥。”
男女沉浸在自己的二人世界中,举止甚是亲密。
仅仅半个钟头的交流,不足以让陶展文对这位“大哥”有多么深刻的了解。对方难得开口,也是晦涩难懂的乡村方言。然而前方男子优雅的步伐,哪里与“乡村”二字搭边?即便是把他扔在巴黎香榭丽舍大道,也不会有半分不协调的感觉。
“走吧。”见友人失魂落魄的样儿,陶展文轻推了友人一把。
“啊……哦。”乔世修这才回过神儿,迈出的步子如灌了铅一般沉重。
眼见前方男女便要消失在海岸大道拐角,陶展文开口道:“你这大哥,有问题。”
“你终于相信啦!”乔世修苦笑。两人对视,深觉事态愈发复杂。
“你在第一封信里,强调了数次自己‘心有不安’吧?”
“嗯,亏你还记得。”
“你说这内心的悸动,会不会是父亲离世的前兆?”
“不可能。”乔世修断言,“我能说,我现在心还是跳得厉害吗?”
离公司愈近,乔世修的脚步愈缓。或许是因为打心底不愿回到那烦恼之地。
内海岸五丁目正中央,便有岔道通向海岸大道。出了路口,桑野商店便立地于拐角处,其名下三栋仓库紧随其后,再来,便是同顺泰大楼了。道路东面,旧仓库的红砖墙延绵至视野尽头。
两人路经同顺泰仓库门前,一年轻人懒洋洋地从库门走出,瞧见两人,招呼道:“你俩上哪儿逍遥去了?”
乔世修心里憋着事,可没心思去应付这些调侃。倒是陶展文,认出来者,便兴奋地迎了上去:“哎呀,老朱!别来无恙呀,在忙活?”
“老朱”全名朱汉生。去年暑假,陶展文曾与其通宵畅饮了好几晚。
“啊,刚忙完。”说完,老朱一把扯下搭在肩头的毛巾,使劲儿往身上拍打,顿时草屑飞扬。
“头上,头上。”陶展文提醒道。老朱的脑袋上还沾着两三根草屑呢。
“不理,反正待会儿得冲澡。”少东家在场,老朱不敢太放肆,低声邀请陶展文道,“今晚老规矩?”
“得嘞,老规矩!”陶展文答应得干脆。
三人一齐走进同顺泰大楼,上二楼去了。
背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