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会,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应大会发言人李肇星的邀请会见中外记者,并回答记者提问。在谈到腐败问题时,温家宝总理说:“当前,我以为最大的危险在于腐败。而消除腐败的土壤还在于改革制度和体制。我深知‘国之命,在人心’。消除人民的怨气,实现人民的愿望就必须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
“国之命,在人心”的意思是:国家命运的兴衰荣辱和民心向背是密不可分的。国家的强大离不开人民的支持,国家想要繁荣昌盛就必须有人民的支持和无私奉献;反之,如果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和爱戴,国家的命运则前景堪忧。这句话虽然是温总理的即兴之作,但也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与民”关系的现代解释。这句话与“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有异曲同工之妙。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这句话最早见于《孔子家语•五仪解第七》:“夫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可知矣。”意思是说,天下百姓就像是水,统治者(君王)就如同在水里行驶的船只。如果统治者顺应民心,则船就可以顺水而行一切太平;如果统治者悖逆民心,则水就会掀起巨浪吞噬船只。也就是说,民心向背是衡量统治者统治的一个标准。顺应民心,政权才能更好地巩固和发展;失去民心,政权很容易被颠覆。因此作为执政者,应该居安思危,时刻注意民心的向背,得民心者得天下。
《荀子•哀公》篇解释了《孔子家语•五仪解第七》中这句话的历史背景。鲁哀公问政于孔子,感叹自己生长于深宫之中,被妇人养育成人,不知道民间的忧愁、劳苦和危难。孔子于是提出了民心的重要性,建议鲁哀公应该注意民心的向背,只有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
《荀子•王制》篇在讲到如何兴国富民时,也有类似的言论:“马骇舆,则君子不安舆;庶人骇政,则君子不安位。马骇舆,则莫若静之;庶人骇政,则莫若惠之。选贤良,举笃敬,兴孝弟,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欲荣则莫若隆礼敬士矣,欲立功名则莫若尚贤使能矣。是人君之大节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马害怕马车,那么君子就不能安稳地乘车;百姓害怕政事,那么统治者就不能太平地统治。如果马害怕马车,就不如让马平静;百姓害怕政事,就不如给他们一些实惠。选拔贤能的人,推荐恭敬忠厚的人,提倡孝义之道,收养孤寡的人,补助贫困的人,这样做百姓就会安心生活,统治者才能保持自己的统治地位。古籍说:“君王是船,百姓就是水。水能够承载船只的航行,也能够让船只倾覆。”这也是说的这个道理。因此,统治者想要百姓安定,那么最好就勤于政事、爱惜人民;想要国家繁荣,就要提倡礼教、敬重士人;想要流芳百世,就要推选贤能的人才。这些就是成为好的统治者的方法。
南朝刘宋时期的范晔在《后汉书•皇甫规传》中提到:“夫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汉质帝本初元年(公元146年),朝廷举荐贤良,皇甫规因在对羌作战中表现突出被举荐。他在此次举荐的应试对策中揭露了朝廷奸臣当道,官员收受贿赂、卖官鬻爵,致使国家内部盗贼猖獗、百姓贫寒、灾害频发的社会现象以及大将军梁冀的不法之举。这句话就出自其应试对策中,皇甫规借用《孔子家语》中的这句话告诫当时的统治者:民心的凝聚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然而在权臣当道的环境中他的劝谏不但没有被采纳,反而引起了当时权倾朝野的大将军梁冀的嫉恨,只封他做了一个小官。皇甫规于是托病不出,回到了乡里。腐败成风且不知改革的东汉王朝终于在不久之后明白了民心的重要。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6年),黄巾起义爆发,这次起义声势浩大几乎席卷全国,虽然最后起义被镇压下去,但久病成疴的东汉王朝实际上已经瓦解了。
这句话真正被人们熟知是因为唐太宗李世民,之后才成为国人尽知的政治理念。《贞观政要•论政体》中记载,贞观六年的时候,唐太宗对群臣感慨古代帝王的衰落都是因为闭塞了耳目从而不知道政事的得失。于是他要求群臣做君王的耳目,使得君王能够处于深宫而知天下疾苦。魏征于是进谏说:“自古失国之主,皆为居安忘危,处治忘乱,所以不能长久。今陛下富有四海,内外清晏,能留心治道,常临深履薄,国家历数,自然灵长。臣又闻古语云:‘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魏征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自古以来失去国家的君主,都是处在安乐的时候而忘记了危难,处于太平年代而忘记了乱世的艰辛,因此不能够使国家长久。而今天陛下统治的国家太平富有,并且陛下能够留心治理之道,居安思危,因此国家必然能够长久存在。就像《易传》中所说的:“君王是船,百姓是水。水能够使船正常航行,也能够倾覆船。”
后来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再次提到:“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再次强调居安思危、民心向背的重要性。
所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对于我国当前的政治环境,温总理有着清醒的认识。腐败问题已经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它关系到国之根本——民心的向背。“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如果不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致使民众的“怨气”逐渐累积,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腐败问题,究其根源,已经不仅仅是官员的道德素质问题了,它更深刻地反映出我国目前制度和体制中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只要这种不合理因素一直存在,腐败问题就难以从根源上得到解决。腐败问题继续发展下去,百姓就会逐渐对政府失去信心,长此以往,整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都要受到严重影响。
《人民日报》2011年3月15日02版《温家宝总理答中外记者问》
背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