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国不谋身

  

  2011年3月14日上午,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会,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应大会发言人李肇星的邀请会见中外记者,并回答记者提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记者问道:“温总理,您担任总理的职务已有八年,可能将于2013年卸任,您希望为后人留下什么‘遗产’?”温家宝总理回答道:“我的任期还有两年,我面临的工作还十分繁重。我应该像战士一样,在自己的岗位上坚持到最后一天,做到‘忧国不谋身’,恪尽职守。”

  “忧国不谋身”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学阮公体三首》,原诗为:“昔贤多使气,忧国不谋身。目览千载事,心交上古人。”意思是说,昔日许多有才能的人,多心怀为国献身的勇气和气节。他们一心只考虑国家兴亡,不谋算个人得失和利害。一个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正是由于这种只求有利于国家不求个人富贵精神的维系。为国谋利,为民谋福,这是真正的大爱无疆、兼济天下;相反,如果人人只谋身,无人忧国,最终只会无国更无家。

  温家宝总理饱读诗书,有深厚的古文功底,在2003年当选总理后的第一个记者招待会上,他还曾引用“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回答德新社记者关于工作风格的提问。在这里他又一次借诗言志,两句诗一意相通地展示了自己以国家大事为重、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工作态度。这种精神正是古人一直提倡并践行的“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的精神。

  “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出自《左传•昭公四年》,意思是说:如果做的是对国家有利的事情,生死都可以不计较。这句话和《礼记•儒行》中的“苟利国家,不求富贵”表达的意思大致相同。《礼记》是儒家的经典作品之一,是秦汉时期的学者根据孔子和孟子等几位鸿儒有关政治、思想、道德、法律等各方面的主张汇集编写而成的一本书,《儒行》篇主要着重讲儒者的品德行为。《礼记•儒行》讲到,鲁哀公问:“敢问儒行?”(儒家都主张一些什么道德品行?)孔子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回答,他详细描述了理想中的儒者形象,提到了“内称不辟亲,外举不辟怨。程功积事,推贤而进达之,不望其报。……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等一系列高贵品质。孔子认为“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即利于国家而不考虑个人富贵的品德是儒者必须具备的。

  西晋著名将领王濬在给武帝司马炎上书时也提到“苟利社稷,死生以之”。根据《晋书•列传十二•王濬》记载,王濬博通典籍,外貌修美,但是由于平日言行不严谨,并不被乡里众人称赞。后来,他树立志向,改变了性格,变得疏通亮达起来。西晋武帝司马炎为了灭掉吴国,统一天下,任命王濬为将军,发动了对吴国的战争。为了争夺战功,王濬的顶头上司王浑在作战中命令王濬暂缓对吴国的进攻,王濬没有听。愤恨的王浑上表朝廷,指责王濬违诏不受节度,用各种罪状对王濬进行诬告。王濬就上书进行了辩解,说明自己不听指挥是因时制宜,表明了自己奋不顾身,“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的忠心。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为了国家社稷,置个人生死于度外的气度,王濬积极进取,吴国很快被攻破,西晋一统天下,结束了三国以来天下长期割据的局面。

  “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的精神鼓舞了许多人,明朝张居正直接引用了这句话作为自己的政治信念。明世宗嘉靖后期,奸相严嵩的把持下,吏治腐败、财政危机严重、社会矛盾尖锐,可以说是百弊丛生、危机四伏。平民出身的张居正被历史推上了政治前台,担任内阁首相。在这样的背景下,张居正以非凡的魄力决断运筹,积极整顿朝政,加强国防,大力推行富国强民的“一条鞭法”,使奄奄一息的明王朝摆脱了贫弱的局面,焕然新生。由于张居正对整饬吏治,官吏们都不得不精神紧绷、认真办事,因此在他们眼中,张居正并不是一位贤臣,而是刻薄有余、仁厚不足的讨厌之人。有人指责他是又一个不体恤民情的王安石,有人中伤他专权恣肆,还有人借他父亲去世而他不依照祖制“丁忧”的事情骂他“忘亲贪位”。面对这些讥诽与责难,张居正在《答福建巡抚耿楚同谈王霸之辨》中说:“‘苟利社稷,死生以之’,仆比来唯守此二言,虽以此蒙垢致怨,而于国家实为少裨,愿公之自信,而无畏于浮言也。”意思是说:我一直用‘苟利社稷,死生以之’这两句话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我虽然因此而遭受别人的诟病怨言,但这些诟病与怨言对国家没有什么帮助和益处,希望你能相信自己,不要畏惧这些流言飞语。张居正不虑个人声名,坚定推行的改革使明朝社会的政治、经济都有了极大好转,海瑞称赞他是“工于谋国,拙于谋身”。

  历史告诉我们,只有“忧国不谋身”才能真正为国尽责、为民谋利,才能积极进取,成就个人的一番事业。公务员如果缺乏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大局意识和工作责任感,不仅丧失干事创业的激情、碌碌无为,还会因此而影响党和国家的声誉与形象,失去群众的信任和拥护。长期以往,不但阻滞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进程,还会动摇国家赖以存在的根基。强调工作责任意识,究其根本在于工作作风的培养和转变。工作作风问题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要求我们在坚持教育管理和德治、法治双管齐下的基础上,做好职业道德建设,爱岗敬业、忠于职守,这样才能树立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工作责任感和意识,才能实现国家的民主和富强。

  《人民日报》2011年3月15日02版《温家宝总理答中外记者问》
【作者提示】点此追书方便下次阅读!
上一章
下一章

背景色
直播间
下载APP整本图书免费读 海量图书任你选,快来下载吧!